“一天比一天热,再不治理夏天都没法开窗户了,气味太难闻了。”顺着老杨手指的方向看,不远处的河沟里飘满了塑料袋、柴火棍,水体已经发黑。这是记者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暗访调查组拍摄的视频中看到的一幕。 长期以来,农村污水和垃圾都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顽疾”,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李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设施正常运行率不高是造成农村污水难治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一些地方结合实际,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走进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李庄村,白墙黛瓦、绿树红花,街面上见不到一点污水。 “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厨房和浴室也都接上了村里的污水管网,污水从村里的污水处理站,通过提泵站输送到镇上的污水处理厂。”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顺清介绍。 像李庄村这样的污水处理站,孟津区有185个。孟津区创新实施农村污水治理“三定三分类”模式,根据人口定规模,根据水量定管网,根据水质定工艺,织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张网”,全区累计铺设污水管网1100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2个,实现镇(办)级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80%以上。 修武县结合山川各半的实际,将全县187个村规划为纳入污水处理厂、建设耗氧生物处理设施、微动力生态湿地等模式,因村制宜,分类整治。 污水处理设施要建好,更要运营好。 孟津区坚持“财政挤一块、融资投一块、群众筹一块、集体兑一块”,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整合财政资金、政府债券资金、社会融资等5亿余元。根据用水量每户每月收取不超过10元的污水处理费。 “部分地区过于追求处理技术‘高大上’,参照城市污水治理标准,要求达到一级A,甚至地表IV类,往往造成财政支出难以承受。”李洁建议,要建设稳定运行、易运维、集成度高的所谓“傻瓜”式设备,减轻后期运维工作量,节约运维费用。 《河南省乡村生态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指出,要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充分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自然条件,科学选取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逐步解决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不运行问题,到2025年年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厕污是农村污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地上挖个坑、上盖两块板,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四处漏风,这是过去很多农村地区旱厕的真实写照。如今户外改户内、旱厕改水冲,这件关于“方便”的事,切实方便了群众不少。 不回避山区干旱缺水、石头开挖困难的难题,鹤壁市鹤山区实施“草粉生态旱厕+粪污还田利用”模式,处理后的粪污就近农田利用,或者依托有机肥加工企业回收成有机肥,实现了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孟州市在集体经济比较强、区位偏远的53个村庄,联户联村建设规模较大的三格化粪池,通过管网或人工抽粪的方式,将粪污导入三格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粪污变成有机肥还田利用。 “农村改厕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要避免不切实际的‘高大上’设计和‘一刀切’。”李洁表示,要选择科学的改厕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统筹推进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要主动参与进来,花点“小心思”见缝插绿装点自家的房前屋后,又要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建设运维一批民生项目,把好事办好,多管齐下,才能实现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