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2016年,农场在川农大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制定了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并开始小规模试验水稻+泥鳅循环种养,取得了稻田亩产优质稻谷400公斤、生态泥鳅80公斤、产值效益翻两番的效益。
2017年,农场在县内成片发展稻鱼综合种养300余亩,其中,建设纵横深沟的核心示范基地30亩,种养模式优化为水稻+台湾泥鳅+黄金鲫。当年,核心示范基地泥鳅鲫鱼亩产量突破200公斤,亩产值达7000元、效益3000元以上,为全省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经验。
“生态循环种养就是在水稻移栽前一周进行标准化清杀,年按每亩200公斤左右施有机生物肥(第二年及以后可少施或不施),水质培肥后放鱼苗。”农场主韩明君告诉记者,“鱼靠吃稻田里的浮游生物、杂草、昆虫(为水稻除虫)、稻花、发水粮食等生长;水稻靠吸收土壤及鱼粪养份生长,同时为鱼净化水质和酷署遮荫,形成稻鱼共生互利,达到农产品不受化肥、农药及化学添加剂污染目的。”
3年前,该农场在台湾泥鳅中发现了一个体态优美黄亮、生长较快且菜品鲜亮诱人的品种,农场通过多代优选扩繁,目前已建设种群,预计2018年可实现50——100亩稻田配养,把黄金鳅从宠物饲养搬上百姓餐桌,为稻鱼产业发展再增特色新秀。
“农场已定形发展无公害大米+黄金鲫+黄金鳅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力争用2年时间完善这一种养模式的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争取大面积推广实现亩产稻谷400公斤、黄金鳅30公斤、黄金鲫120公斤、产值5000元、利润3000元的经济指标。”韩明君对打造稻鱼生态循环种养示范高地充满信心。
据悉,该家庭农场已注册了2个商标,销售自产生态大米和鱼产品。目前,正在研究规划利用示范基地与305国道线相连的地理优势条件,稳步扩大规模,加强绿化建设,完善功能设施,以特色产业发展和优质产品体验营销为支撑,开发观光农业和休闲垂钓,全域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