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政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指导意见》要求,依法纠正和查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去世后遗体违规土葬、乱埋乱葬、超标准建墓立碑等行为。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遗体火化,带头参与节地生态安葬,带头推行丧事简办,带头文明低碳祭扫。
这次的葬法改革,确实引人注目。与以往相比,这次改革诉求显然更系统更。
从政策初衷看,节地生态为首要目标,移风易俗为实现路径,这样的殡葬改革,自然是合乎潮流顺应大势的。用一句网语说,“道理我都懂,但……”美好的制度预期,如何不折不扣,顺风顺水落地实现,或并不太乐观。
殡葬乱象,哪怕是某些农村地区的土葬“顽疾”,真的只是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问题吗?老人纯粹的观念改变需要过程,但殡葬改革更需要稳妥审视的综合应对,不可武断一刀切,比如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土地紧张、森林防火形势,特别是火葬对应配套的全套丧葬服务公益化程度。
所谓“死不起”、“大发死人财”,以及墓地使用期限,无钱无处安葬,生为房愁,死为墓忧等民生焦虑问题,才是当下丧葬领域民众感头疼之处。每年清明前后,乱收费等殡葬乱象都会节令性出现,一番舆情纷扰,而后又归于沉寂,直到来年清明。诸如“王陵挤入私墓”等等新闻,周期性出现,正说明背后深层危机并未缓解。
九部门联推生态葬,架势之大,规格之高,有目共睹。可不管你未来大势如何,民众天生只关心切身切肤的感受。绿色生态,节地环保,自然千般好。道理并非不懂,可落实到每个人,其关注点显然是上述指导意见中未详述的,其中公益服务占比多少。眼下城市常见的经营性公墓能在此番改革中在生态方面有何作为。
此前的垄断性的殡葬暴利会不会得到消解,此前那种暧昧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底”的监管,首当其冲需要改革。只有打破商品属性,还原殡葬的公共服务属性,由政府提供基本的公益属性的殡葬服务,保证不管是火葬还是何种生态葬法,首先人人都“死得起”,而且享受到有尊严的殡葬服务,这才是改革重中之重。
当然,针对差异化的市场需求,社会资本经营性丧葬服务,也需要一个合理监管。监管部门只是要抽身出来,打破垄断,独立监管。如此,改革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