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地的购置视家族财力而定,有一块地、二块地、三块地之分。一块地大约3至5亩不等,家族中的祖先和已成家立业的才能在正位下葬,早夭的儿女均在边角地掩埋;二块地10亩8亩不等,包括前地、后地。前地葬祖先,后地葬未结过婚的、未成年而早夭男女以及侍妾等旁庶人员,一般是前地大、后地小;三块地的分布与二块地类似,只是第三块占的比例极小,称“起土地”,每年扫墓时添坟之土即来源于此。
丧礼
人死,称“逝世”、“谢世”,俗称“倒头”、“过去了”等等。人将死或死后,家人要办的件事就是到东门外的天后宫去请茶师傅。茶师傅是专门帮助人们料理红白喜事的人,也称“茶房”。旧时的天后宫内有一殿,专做茶房的办公室。内有几个负责人,各自带有几个徒弟。这些人专司并包揽了市内城市居民的红白事,按城区划分若干片,分别负责各片的红白事。只要接到死者家属来送信儿,就会根据地域分工马上工作,即通知杠房、棚铺、赁货铺、扎彩作乃至酒席处等相关行业为死者准备治丧用具,并进入死者家帮助料理丧事,直至下葬为止。
缝孝衣
也叫“裁孝衣”、“扯孝衣”,是为死者家眷缝制的衣服,多由亲邻中的中老年妇女(必须是全可人)帮助缝制。帽子、腰带等则多在赁货铺租赁,富有人家多自家缝制。?
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襟无袖过膝褡袢,腰系孝带。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单双棵之分,若父母双亡则要用两根麻缠绕。女人则一律头戴用白布折成2寸宽的布带,围在头上脑后交叉,用白布裹铜钱以发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间,俗称“箍子”。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孝子鞋”。一般从梁冠和腰带上即可分辨亲疏关系。此外,从孝服的颜色和披麻的粗细也可分辨亲疏关系。嫡亲孝男孝女的孝服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亲的孝服为漂白色;孙子辈的要在孝服上戴红绒球,俗称“缨儿”。孙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孙(女)则戴在偏侧,以区分关系。此外,长子、长孙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们的孝帽则要置于供桌右角。对前来的吊唁者要给约四五尺白布一幅,谓之“扯孝”。孝衣的缝制虽然简单,但讲究颇多,缝头在外,不包边,不钉扣子,以宽大为主。若父母双亡,用双线缝制,带子也得齐头;若只一方亡故,则要缝单线,带子长短不齐。?
也称“入殓”,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举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计死亡当日,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届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后一面。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首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和棺材摆放的位置、方向,推算出几时入殓为吉。然后,由茶房根据家属意见向亲朋好友下成殓帖子,告明入殓时辰。亲朋好友参加入殓仪式一般不送礼,而讲究送“纸盘”(一种包装考究的香和烧纸捆扎组成的祭品)。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殓前都要再度装饰和修整,常由茶房负责。先将七彩绸铺在棺材底部,放好头枕、脚枕,绸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铜钱,谓之“七星板”(即头、两肩、两臀、两脚各一)。其长女要一手拿着盛丝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着竹签,由阴阳生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谓之“开光”。其口中还要念叨着“开眼光,亮堂堂;开鼻光,闻味香;开嘴光,吃东西香;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心豁亮;开脚光,走四方……”等所谓咒语。之后,再用一面小镜子为死者照一照,之后,将镜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阴间可以眼光明亮、吃八方、听八方、闻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