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建筑施工用模板以木模板为主。 上世纪80年代初,各种新结构体系不断出现,现浇混凝土结构猛增。由于我国木材资源十分贫乏,在“以钢代木”方针的推动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组合钢模板先进施工技术,改革了模板施工工艺,节省了大量木材,钢模板推广应用面曾达到75%%以上,钢模板生产厂曾达到1000多家,钢模板租赁企业曾达到1.3万多 家,年节约代用木材约1500万立方米,取得了重大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结构体系又有了很大发展,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大量兴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和高速公路、铁路等飞速发展,对模板、脚手架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不断引进国外的模架体系,同时也研制开发了多种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当前,我国以组合式钢模板为主的格局已经打破,已逐步转变为多种模板并存的格局,组合式钢模板的应用量正在下降,新型模板的发展速度很快。
木构件节点的连接可釆用接榫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1)支(拱)架节点处宜使用钢夹板,并用螺栓夹紧。
(2)当杆件截面已按节点处的承压面积确定时,宜使用钢或硬木制作的承托垫板夹紧。
(3)在木材承受剪力处,不宜设置齿状连接。当需釆用齿状连接时,其接合长度不得小于30cm,并应考虑木材干燥时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4)扒锯钉仅可作为临时连接或不计算受力的加固连接件。
支(拱)架预留施工拱度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支(拱)架承受全部荷载时的弹性变形。
(2)由于静活载和冲击荷载产生的弹性变形。
(3)加载后由于构件接头挤压所产生的非弹性变形。
(4)由于基础沉降而产生的非弹性变形。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底模和侧模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张拉力、混凝土弹性模量及上拱度数据,预设反拱及预留压缩量。
为消除支(拱)架非弹性变形,确定模板立模高程,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支(拱)架在正式使用前应预压。
模板及支(拱)架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