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伴随着茅台一骑绝尘,酱香火得一塌糊涂。就小编了解酱香型白酒产量仅占2-3%,销售额却接近15-20%,利润占全行业的35%。在高利润的刺激下,有人开始动起歪脑筋,“领导人只喝酱香酒”、“兑清水、放火碱、烧酒体”、“坤沙酱酒9.9元全国包邮”、“长毛酒、土埋酒、励志酒”等酱香乱象丛生,今天小编就来科普一下酱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啦!
酱香型白酒,起源于何时呢?秦汉、宋元、明清、近代,众说纷纭。真相却只有一个,越往后越接近现代的酱香,之前的是传说、雏形,故而有始于秦汉、熟于宋元、精于明清、盛于近代的说法。
西汉武帝刘彻时,使臣唐蒙出使南越(广东),品尝到鰼(xi)国(仁怀)出产的蒟(ju)酱酒。为取悦武帝,唐蒙特意取得蒟酱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之”。
宋朝蛮特殊,南宋与元并存时间较长。宋代科学家辈出,酿酒记载相当丰富,元代时出现蒸馏白酒记载。南宋时延续北宋“榷酒制度”(官府掌控酿酒),增加国库收入。2011年,茅台镇古镇酒业出土六个方形石窖,于2016年被考古专家鉴定为南宋晚期的文物。
明朝万历朱翊钧时,茅台村酒作坊酿酒技艺“回沙工艺”形成。清朝乾隆爱新觉罗·弘历时,贵州总督开凿赤水河道,方便川盐经水道进入茅台镇“仁岸”。伴随着盐业的发展,茅台镇酿酒逐渐兴盛,黔省,远销其他省份。
酱香型白酒,何时被命名呢?就我们了解1965年,为让茅台质量更加稳定,全国酒业专家聚集茅台做试点,被后人誉为“酱酒之父”的李兴发发现并命名了茅台酒的“酱香、窖底、醇甜”三种典型体。同年,轻工部在山西召开茅台酒试点论证会上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确定和酱香型的命名。1979年,我国第三次评酒会上明确白酒划分为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及其他香五种香型。
喝酒上脸有何好方法防止呢
就我们小编了解酒精进入人体后被转化成乙醇,乙醇脱氢酶脱再把其转化成乙醛这种物质,乙醛具有让扩张的功能,其得不到快速的分解就会导致脸红现象的产生。
喝酒容易脸红的人体内乙醇脱氢酶高,能迅速地将乙醇转化成乙醛。但乙醛脱氢酶低,所以迅速累积的乙醛迟迟不能被代谢体外,使得脸颊鼻子很快会变得一片绯红。
一般来说,喝酒1-2个小时后,脸上的红潮就会渐渐退去。这是因为肝脏中的P450氧化酶可以把乙醛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TCA循环),进一步被代谢掉。
如何预防喝酒上脸?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酒量有几斤几两重,然后再酌量饮用,这样也可以预防或者减轻脸红症状。
再者,避免纯饮,边吃食物边喝酒,少喝或者尽量喝一些低酒精度的饮料及限制酒精的摄入量,都可以起到预防脸红的效果。
具体方法有以下这几点:
1、多吃水果
吃几个梨或将梨去皮切片,浸入凉开水中10分钟,吃梨饮水。吃橘子也能有效。
2、吃皮蛋
取1-2只皮蛋,蘸醋服食,不仅可以有效的解酒,同时过敏的情况也是不错的。
3、喝点牛奶
经常有应酬的人应该特别的注意一点那就是保护胃粘膜。酒精很容易损伤胃粘膜,因此在酒后应该适量的喝点牛奶,以便使蛋白凝固,保护胃粘膜,并且缓解对酒精的吸收。
4、饮绿豆汤
饮绿豆汤,取绿豆2两,加适量水,煮熟后连汤带豆一起饮用。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除乙醇外,酿造白酒还有人为加入的香料、药材及蒸馏过程残留的微生物、甲醇、乙醛等。肖竹青介绍,白酒
中能散发芳香气味的功臣是乙酸乙酯,新酒里它的含量微乎其微,酒中的醛、酸不仅没有香味,还会刺激喉咙。所以新酿的酒喝起来生、苦、涩,而在自然窖藏陈酿后,酒里的醛不断的氧化为羧酸,羧酸再和酒精酯化,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使酒质醇厚,产生酒香。因此就有了“酒是陈的香”的说法,但这还要满足密封、温度适宜等比较严格的保存条件。
由于酱香白酒的生产、储存周期(五年左右)的特殊性,随着消费教育的速度正在加快,“产地和产能”的瓶颈也在逐渐被突破,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必须形成强劲的市场驱动力。现阶段很多酱香白酒企业面临着脱产、脱销的状况,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多数企业选择扩产扩能。
茅台集团一枝独秀却产能严重不足的局面难以改善,茅台向四家民营酒企伸出橄榄枝,欲意发展大茅台集团。
2010年9月,郎酒集团宣布投入25亿元,将郎酒集团的酱香型白酒产能扩充至3万千升;时隔8个月,郎酒再次大手笔投资,其目标是跻身全国酱香型白酒产能首位。
金沙回沙投资9亿元,欲将产能扩至1万吨;在2012年底完成万吨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