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董酒,首先要了解董酒包装和商标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董酒,有名无标。以散酒销售为主,少量被装入土陶罐,以洗净风干的猪小肠剪块,用细麻线捆扎封口,如今早已踪迹全无。
解放后,1958-1966年开始使用的“湘江”牌是代董酒的商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间称之为“金龙”牌。主要是因为其玻璃酒瓶下部的文字“地方国营遵义酒精厂出品”周围有白龙图案,张牙舞爪夺人眼球;
第二代董酒商标是“红城”牌,寓意遵义乃“红色之城”。该商标只用了一年,1966-1967年。从1967年开始,改为“董公寺”牌;1976年,又恢复为“红城”牌。
1980年代初,董酒重新设计了两款商标,“董”牌用于内销,“飞天”牌用于出口。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其间,酒标正标的颜色、颈标的颜色形状都有变化,吊牌也有不同。1983年8月13日,董酒还启用了250克和125克的包装,其酒标与同时代的大瓶装一样。
老董酒喝起来口感更佳浓郁,药香更为突出,一般人较难习惯,而一旦喜欢便很难割舍,一般老酒已“难入法口”。
大小曲各自在大小窖中发酵成酒醅和香醅后,再混合到一起进行串蒸,把醇香、粮香、酯香、本草香等各种香气成分一起提炼,融汇到酒体之中,形成董酒独特的风格。
双曲酿造的董酒,既融合了小曲酒常有的绵柔回甜,也带有大曲酒必备的熟粮香、窖底香,同时还有130多种本草结合起来的清幽的薄荷、草药的香味,口感柔和,层次感丰富,余韵不绝,恍如武侠小说里的一记“化骨绵掌”。
除了净饮以外,我也特别喜欢用它来配餐——很多人说中国白酒酒精度太高、口感烈,并不是很好的餐桌伴侣。但这种理论跟我们的实践是相悖的,尤其是董酒,柔和的口感让酒体对口腔的刺激感并不大,因此可以和很多食物搭配。
董香型白酒
以高粱、小麦、大米等为原料,制曲过程中加入,经传统固态法大小曲发酵、串香蒸馏、长期陈酿、勾兑而成的,微带舒适药香,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传统董香型风格的白酒。
说到白董,是柔雅董香酒的典型代表,在我喝过的白董中,有早期的白塑盖白董,中期的红塑盖白董和后期的铁盖白董,这三款酒中,时间越早的白董品质越好。不过这三款酒也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白塑盖董酒带点早期金字董的特点;红塑盖董酒非常柔雅,酒体透亮感不错,浓香窖香并不出头;铁盖白董有点出头的浓香窖香味道,这跟窖泥长时间不更换,维护不好,泥性偏酸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