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的来历
贵州遵义市北郊7.5公里处有个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佛教寺庙董公寺,再往北40公里是天险“娄山关”。此地处于贵州高原主体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这一带局部小气候稳定,四季温度平均,地肥水美,又是一个适宜酿造类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酿酒佳地。
董公寺早叫“龙山寺”,后改名为“西乐庵”。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迁任遵义兵备道的董显忠出资修葺该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3年),有燕僧云游至此,募资重修,感董显忠之举,将“西乐庵”易名为“董公寺”。后人以寺名为地名,这一带就都叫董公寺了。
董公寺一带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其时就以“咂酒”闻名。清未,这里的酿酒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仅董公寺至高坪约十公里的地带,就有小作坊十余家。其中又以程氏作坊所酿小曲酒为出色。程氏后人程明坤(1903-1963),汇聚前人技艺结合当地水土、气候、原料等条件,于20世纪20年代酿造出别具一格的“董公寺窖酒”,四十年代初又定名为“董酒”。
民国时期的董酒在附近几省的名气很大,是当地特产,但产量一直有限,年产不足8吨。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极其重要的“遵义会议”,期间,便是饮用了董酒。
由于战乱和经济不景气,新中国成立前,程氏酒坊逐渐销声匿迹,淡出了市场。
1957年,在遵义酒精厂重新修灶建窖,成立董酒车间恢复生产,1959年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批示:“董酒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恢复、发展”。董酒由此再获新生并在当年被评为贵州名酒。从1963年起的历届评酒会,董酒均被评为国家名酒金奖,是名副其实的“八大名酒”。
1976年6月1日,董酒车间从遵义酒精厂分出,在董公寺成立董酒厂。1977年,董酒经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批准出口试销,由此开始出口境外广受好评。
从1977年开始,董酒厂将生产工艺改“二次法”串香为“一次法”串香,而后工艺简单了,成本降低了,品质却有所提高。从而在1979年开始,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开始盈利。即便如此,董酒的生产成本依然偏高,盈利也是有限。但随着“窖梁酒”和“董窖”等价廉物美的新酒的研制生产,才给董酒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1980-1986年,董酒厂盈利达523.99万元,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董酒属大小曲、董香型优质白酒,董酒厂坐落在遵义市北郊距市区7.5公里的董公寺,往北40公里是天险"娄山关"。川黔铁路和公路都经过此地.这里地处贵州高原主体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由于大娄山脉的调剂,董公寺一带局部小气候稳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田地肥沃,绿树成荫,清泉漫流,环境幽静,很适宜酿造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是一个酿酒历史悠久的地方,董酒因创始于此地而得名。
说到飞天董,其品质要好于同时期的董酒,其是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贵州分公司监制的酒,主要用于出口。对于飞天董,我还喝过92年的黑盒飞天方董。此酒是19921024批次59°的酒。倒酒闻香,此酒香气较为幽雅,细闻之下其是淡淡药焦香、牛黄气息、醇香、淡淡果脯香、淡淡柑橘气息、陈香的复合香;入口品鉴,此酒入口醇和,入口香气强劲,口感微带药香,中段酒体偏甜,展现出醇甜和甘甜的复合甜味,尾段连绵持续但收口净爽。整体此酒的风格呈现有点意思,其是弱化药香的金字董风格,酒体透亮、紧实、连绵,但又不像后期柔雅董香酒那般单调。个人觉得其应该是运用金字董及更早的基酒并用白董时期的优质调味酒调味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