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事业随社会进程发展,春秋时代图书性质偏向官方档案,战国时代,图书转成传播知识的媒介,也开始有了私人藏书。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将部分私家藏书移入宫廷及政府机构后,进行焚书坑儒,是中国图书发展的黑暗时期。汉兴,图书事业又慢慢恢复过来。到了隋唐,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传钞写本书极盛,官家对图书的整理达到高峰;雕版印刷术也应时而生,中国图书事业迈向全新的局面。
两宋是中国图书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编书、刻书、藏书风气大盛,官府、私家、坊间三方面编印书籍并行。
明、清两代,朝廷则以雄厚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主导编书事业,二十世纪初,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图书事业遂迈向另一全新阶段。
旧书回收收藏需要有强大的文化功底,不仅要熟知各大出版社、各位名家的出版历史,还要了解不同时期的书籍在纸张、排版、油墨等细节上差异。当然,更重要的是养成长期的阅读习惯。边读边买既能提升阅读品位,培养发现好书的能力,也能积累经验,更容易辨别盗版。
文学古旧书回收(建国前出版的各类书籍)、线装古籍(建国前出版的各类线装书籍)、旧书(建国前至1912年出版的书籍)、连环画(90年代以前出版的小人书、画报等)、普通旧书(1949-1989年出版的各类文史哲书籍)、文学(小说、散文、诗歌、作品集等)、历史(历史人物传记、历史文集等)、哲学(哲学史、美学、逻辑学等)、文化(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中国的古籍在数量上以用汉文撰写的为多。此外,还有用满、蒙、藏、彝等兄弟民族文字撰写的,也是中国的古籍。只是因为整理这些用兄弟民族文字撰写的古籍需要另外一套专门学问,在方法上也和整理汉文的不尽相同,因此通常所谓整理古籍只限于汉文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