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顺丰、韵达、申通相继发布2017年一季度报,顺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54.71亿元,同比增长25.55%,净利润达到7.74亿元,同比增长13.76%。韵达实现营业收入18.92 亿元,同比增长42.61%,毛利率为28.67%,同比增加2.74个百分点;实现归母净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35.37%,扣非净利润2.69亿元,同比增长42.53%,业绩小幅超预期。而申通营业收入为21.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92%,净利润为3.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09%。
在韵达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智能分单处理同样数量的快件可以节省分拣人力40%。而且全程仅需扫码一次,分拣效率高达2万件/小时,分拣准确率高达99.99%。韵达称,已实现全网、全系统信息化管理,并结合大数据赋能,不断提升人均效能和运营效率,降低单票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申通此前运用的智能分拣机器人也让其在分拣速度和度方面收益颇多。申通披露,2016年启用分拣机器人,可减少70%的人工。机器人可以实现快递面单信息识别,包裹路径信息的记录和跟踪,扫码、称重、分拣功能“三合一”,占地面积小,并能24小时不间断分拣。除了申通与韵达,在2016年业绩说明中,中通也着重提到智慧物流,“智能快递促网点扩张进一步降本增效”。中通表示,去年四季度ASP(单位包裹营收)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很高的电子面单采用率,并因此减少了相应的补贴。中通称,2016年电子面单的采用率大约在78%,而2015年末这个数据大约是48%。
不等于硬件智能化
物流概念的提出是人的能力增强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过去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能力所限,人们的注意力放在厂区范围内,至于原料和产品在厂外怎样流动,考虑的相对少一些,只要成本低就好。随着人的能力的增强和社会化、专业化大生产体系的建立,人们开始将一个区域,甚至整个世界、整个地球看做一个大工厂、一个整体来研究产品生产流程的合理性和优化问题,从过去把重点放在生产工厂的合理建设转移到把重点放在物资流通全过程的合理设计上,仅把工厂看做物资流动过程中的一个驻留点。 狭义地讲,如果认为运输组织意味着运输过程优化,侧重于合理使用运输工具,那么物流组织则意味着流动过程的优化,侧重于物资流动方式的合理性。由运输向物流的转变相当于把运输工具与运输对象的位置做了对调。再进一步讲,这种转变把生产与流通运输这一对对立统一的事物的位置也做了调整,过去以研究生产为主,运输流动为辅,现在以流通运输为主,生产为辅。这就是物流概念的新意所在。
位置的调换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这样做有时有利于启发新思路,有利于解决问题和提高管理水平。这也说明并非只有新的事物、新的技术能给人们带来效益,一个理念、观念或思路的改变也会给人们带来新意和效益。它遵循的基本规律是:理念改变→概念改变→业务改变→效果改变。
归根结底,把物流定义得多么大、包括的内容有多么多并不是重要的,为追求时髦而打出物流的旗帜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由运输到物流的转变是理念或概念的转变。这种概念的转变至少意味着三个变化:一是研究问题的侧重点和着眼点发生了变化,由运输到物流是一种理念的变化;二是进一步强调物资运输流通的整体效益,用系统优化思想优化物资流通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种运输方式或者某个运输环节的优化,内涵扩大,高度提升;三是强调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的服务,按客户需求设计企业的功能。
抓住物流概念的实质才能纲举目张、有的放矢,做到转变服务意识,从坐等客户上门到主动上门为客户服务,并提供多样化的、使客户满意的服务。也正因为服务质量的改善,扩大了服务范围,使许多物流经营者获得显著效益,与过去的运输过剩和不景气相比,运输市场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