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且喜昼伏夜出,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唯独泥鳅数量多,分布广。
食用及营养:泥鳅肉质细韧,营养价值高。东南亚人民很喜食。 [10] 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泥鳅肉中含蛋白质18.4-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肉中含维生素A70IU,维生素B130微克,维生素B2440微克,钙51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而且还含一种类似EPA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保护血管,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含有的某些维生素比其他鱼类高,如维生素A、C及B族维生素,经常食用能提高身体。
泥鳅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泥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千克/100平方米,带水清塘。后用30-45千克/100平方米的腐熟人畜粪作基肥,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泥鳅苗。具体操作如下:每100平方米水面撒8-10千克生石灰,2-3天后加水。7天后排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厘米。再施沼液,每100平方米约5000千克,培肥池水。
主要价值
药用:活体可以入药,性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肾暖脾、除湿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功效,可用于脾虚泄泻、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痔疮、皮肤瘙痒等。《本草纲目》记载泥鳅“暖中,醒酒,解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