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化学、毒剂学、药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各个领域。在直流电场中,带电粒子向带符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1807年,由俄国莫斯科大学的斐迪南·弗雷德里克·罗伊斯(Ferdinand Frederic Reuss)首先发现了电泳现象,但直到1937年瑞典的Tiselius建立了分离蛋白质的界面电泳(boundary electrophoresis)之后,电泳技术才开始应用。上世纪60-70年代,当滤纸、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介质相继引入电泳以来,电泳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丰富多彩的电泳形式使其应用十分广泛。电泳技术除了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外,主要用于蛋白质、核酸、酶,甚至病毒与细胞的研究。由于某些电泳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具有高分辨率及选择性特点,已成为医学检验中常用的技术。
在外加直流电源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介质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利用电泳现象使物质分离,这种技术也叫做电泳。胶体有电泳现象,证明胶体的微粒带有电荷。各种胶体微粒的本质不同,它们吸附的离子不同,所以带有不同的电荷。
根据电泳涂装的质量要求,构成其表面处理工序的主要有五个。脱脂除锈-水洗-表调-磷化-水洗。脱脂除锈是表面处理工艺中为重要的一道工序,不仅是因为该工序的处理成本是整个表面处理工艺中的工序,对整个涂装成本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据有关用户计算,脱脂除锈工序的处理成本约占整个表面处理成本1/2~1/3,占涂装总成本1/6~1/4,同时,还由于脱脂除锈工序的处理质量得到了保证,后面几道工序的处理质量就比较容易获得保证。
电泳涂装前表面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清除涂膜与涂件表面的障碍,排除影响二者结合的因素如油污,锈渍,氧化皮及其它杂质,为电泳涂装提供如下良好条件: 导电良好,平整度高的表面。 有一个均匀,细致,膜厚1~3μm,导电仍良好的保护膜(磷化膜)该膜不仅可以防止预涂件在电沉积前不返锈,而且可以提高涂膜的附着力及其质量。 预涂件表面洁净度,。不污染电泳槽液。 涂件表面仍湿润,以利于电沉积。